世界石油市场供需宽松已成为新常态,后期国际油价将继续维持低位。2015年国际油价水平将显著低于2014年。
回顾2014年,国际油价上下半年表现各异。WTI原油期货年均价92.78美元/桶,比上年降5.27美元/桶;布伦特原油期货年均价99.32美元/桶,比上年降9.38美元/桶。而自去年6月开始的油价下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从油价下跌本身看,既有必然性,也有偶然性。
2015年,在行业周期变化、供需宽松基本面、美元升值、投机减弱、产油国政策变化、市场竞争引发竞价交易等众多利空因素影响下,国际油价总体将低位运行。受差异性因素影响,WTI与布伦特价差将缩小,甚至消失或者出现反转。
影响2015年国际油价的主要因素
从行业周期角度看,石油行业进入不景气周期,石油价格下跌存在必然性。从资源性行业的发展周期看,经过高速发展期积累了大量的产能,煤炭、铁矿石、太阳能等行业发展都已进入瓶颈期,都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,受供应侧的影响价格大幅回落。石油作为传统性资源,行业发展也逃脱不了周期性规律的影响。2000年以来,石油行业经历了一个繁荣阶段,供需紧张,油价上行,石油公司加大投资力度,投资规模激增,2000年至2013年石油投资年均增长16.4%。巨大的投资导致产能和产量不断增加,尤其是非常规油气进入规模接替,2000年至2013年世界石油产量年均增长1%。然而,产能大量增加必然导致产能出现过剩,对价格形成压力。所以,国际油价下跌有其必然性。
从供需基本面看,供需基本面宽松成为新常态,本轮油价下跌是意料之中的事情。美国“页岩油气革命”导致美国原油产量大幅增长,同时,委内瑞拉的重油、加拿大的油砂、巴西的深海石油,以及石油输出国组织(欧佩克)国家产量的恢复增强了世界石油市场的总体供应能力,一时间突然出现供应过剩的局面。但与此同时,需求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出现较快增长,随着中国、巴西、印度等“金砖国家”的经济增速显著放缓,由新兴经济体拉动石油需求强劲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。此外,替代能源的发展、能效的提高也进一步打压石油需求。从2012年开始,世界石油市场就已经出现了这种供应过剩的局面,但2012年至2013年国际油价不跌反涨,表现异常,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地缘政治因素盖过了供需基本面因素的影响。进入2014年下半年,国际油价急转直下,几近腰斩,是前期应跌不跌部分的合理回归,以及对供需宽松基本面的滞后反应。预计未来市场供需宽松形势将成为新常态,对油价将形成长期抑制。
从金融因素看,美元升值和投机者抛仓因素助推油价下滑。随着美国经济复苏步伐稳定,美联储持续5年的量化宽松政策彻底结束,美元强势升值,2014年6月30日至12月24日,美元指数从79.8升至90.06,突破2006年以来的最高点,对以美元计价的原油构成打压。美国将引领世界经济复苏之路,货币政策也将趋向收紧,从周期性、经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趋势来预估,美元已步入强势升值周期,未来几年将持续对油价构成打压。在供需宽松市场环境下,产油国局势动荡对市场的影响在减弱,投机者炒作油价的基础不再,大部分投机者选择了顺势而为,持续抛仓,对国际油价下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,加速了国际油价的下滑。
从地缘政治看,美国影响市场的手段趋于多样化,对油价的影响增强。美国拥有多种途径影响油价以达到其政治目的,历史上曾通过释放战略石油储备、联合沙特等国家增产等手段打压油价。乌克兰局势的不断升级使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急剧恶化,美欧加大了对俄罗斯的制裁力度,但其最有效的制裁手段是通过油价下跌来打击俄罗斯的经济,使俄罗斯缺乏与西方对抗的经济基础。据测算,原油价格需要维持在104美元/桶,俄罗斯才能维持财政收支平衡。近期,在供需面相对宽松的情况下,美国还可能通过刺激国内非常规油气生产、加快液化天然气(LNG)出口步伐、适时放松对原油出口的限制,甚至放松对伊朗石油出口禁运等手段加剧市场宽松态势,或影响市场看空预期,达到压低油价的目的。例如,一旦美国放开原油出口,大量便宜的轻质油将冲击市场,对国际油价特别是轻质油价格造成较大的下行压力。
从欧佩克产量政策看,沙特对市场的“不作为”出乎意料,加速油价下滑趋势。在本轮国际油价下跌过程中,沙特一改过去“限产保价”的政策,而是采取了降价保市场的策略。沙特此举既有短期的考虑,也有长远的考虑,可谓是“一箭多雕”。首先,通过减价在保证原有市场份额不下降的同时,又可以争夺新市场。其次,沙特此举打击了伊朗。再次,取悦了美国,协助美国打击了俄罗斯。最后,从长远战略角度看,低油价将打击高成本非常规石油资源、替代能源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,保证石油在能源体系中的地位,符合沙特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。但要达到打击的目的,需要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的低油价才能把替代能源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挤出市场,这也预示着2015年欧佩克的产量政策不会有太大的变化,保市场份额仍将是其主要目标。
从产油国市场行为看,产油国争夺市场份额的纷争在所难免,亚洲国家战略买家地位提升。近年来,亚太地区开始引领世界石油需求增长,同时美国原油产量的大幅飙升正在促使其原油进口需求大大下降,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产油国开始在亚太地区开辟新市场,世界原油贸易重心东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剧。在世界石油市场供大于求状况日益凸显的情况下,作为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力量,中国开始成为主要产油国竞相争夺的目标,中东、非洲、前苏联和拉美地区的产油国纷纷加大了对中国的原油出口,并对中国买家提供了诸多优惠政策。作为多供应源共同争夺的目标市场,亚洲国家的战略买家地位将不断提升,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将有所提高。与此同时,预计在供需宽松、价格疲软的市场环境下,产油国为争夺目标市场而打价格战的情况在所难免,增加油价下行压力。
国际油价未来走势预测
随着全球石油供需基本面由偏紧转为宽松、美元进入升值周期、金融市场监管加强、产油国政策调整、美国对油价的控制力加强,我们认为,世界石油市场供需宽松已成为新常态,后期国际油价将继续维持低位。
2015年国际油价水平将显著低于2014年。世界石油市场进入新常态,在供应继续增长、需求低迷,加之美国将加大原油和成品油出口的情况下,预计2015年世界石油供需基本面仍将维持宽松态势,对国际油价形成压制。地缘政治因素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将继续发挥主要作用,美国将继续利用低油价打击俄罗斯。加之市场监管的加强,市场投机行为将减弱。此外,美元步入升值周期、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步入熊市对油价形成压制,欧美将继续通过一系列打压油气价格的手段抑制俄罗斯,也将使油价承压。
预计2015年国际油价总体回落,WTI年均价范围为55~65美元/桶,布伦特年均价范围为60~70美元/桶,也不排除国际油价短期内跌破50美元/桶甚至达到40美元/桶的可能性。若2015年欧佩克仍然坚持不减产、美国进一步加大非常规油气生产并放松原油出口限制、欧美放松对伊朗石油出口的制裁,那么国际油价将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,WTI年均价45~55美元/桶,布伦特年均价50~60美元/桶。
布伦特与WTI原油价差将继续有所收窄,甚至出现反转。2015年,随着世界石油市场供需宽松态势的不断加剧,布伦特和WTI油价将均承受较大下行压力,尤其是布伦特原油。与此同时,随着美国经济的较快复苏,其经济形势继续好于欧洲,WTI油价将受到一定支撑。此外,因美国原油出口已有松动迹象,如果美国放开原油出口,那么,短期内WTI原油价格将受到强劲支撑。而且,为了保护本国页岩油产业的发展,美国可能对页岩油开发提供一些政策支持,进而提振WTI原油价格。综上所述,预计2015年布伦特与WTI原油价差将比2014年进一步收窄,在平均5美元/桶以下。此外,鉴于WTI将受到较多因素的利好支撑,不排除布伦特与WTI原油价差消失的可能性,甚至个别时段WTI油价有可能重新高于布伦特。但长期来看,若美国页岩油产量保持持续增势,一旦美国放开原油出口,大量轻质原油冲击国际市场,将对轻质油价格整体带来下行压力。